魯白

腦重大疾病診療技術研發中心主任,清華大學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簡歷:
1982年中國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本科畢業;1990年獲美國康乃爾(Cornel)大學醫學院博士學位,師從著名神經生物學家-美國神經科學會主席Ira Black教授;1990至1993年美國洛克菲勒(Rockefeller)大學博士后,師從諾貝爾獎得主 Paul Greengard; 1993 至1996年任美國羅氏分子生物學研究所及哥倫比亞大學生物系助理教授;1996至2009年任美國國立健康研究院(NIH),兒童發育研究所神經發育研究室主任;2003至2009年任NIH精神健康研究所(NIMH)基因、認知與精神研究部(GCAP)副主任;2008至2013 任清華大學醫學院客座教授;2009年至2013年任葛蘭索史克中國研發部副總裁;2013年10月至2016年1月,任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常務副院長; 2016年2月至今任清華大學藥學院教授;2016年10月至今任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腦重大疾病診療技術研發中心主任。
簡要介紹:
魯白教授是國際著名的神經科學家,被湯森路透評為“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家”,也是唯一一名在中國工作的獲此殊榮的神經科學家,在Cell,Nature,Science等國際頂尖雜志發表論文100多篇,以及30多篇綜述或論著。他的工作橫跨基礎醫學,轉化醫學和應用研發三個方面,是神經營養因子和突觸可塑性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權威之一,曾擔任大型跨國藥物研發公司葛蘭索史克中國研發部副總裁,主管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藥物研發,并負責整個生物部門的規劃、策略和運作,以及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的整體協調,及內部(化學、藥代、毒理、臨床、商業計劃)和外部(業務發展、學術合作)的聯系,是少數具有藥物研發和企業管理經驗的科學家。2013年10月被清華大學引進為終身教授,“國家千人計劃”學者。自加盟清華以來,魯白教授領導的團隊瞄準市場潛力巨大的老年癡呆癥(AD)藥物研發世界前沿,提出了用神經突觸修復方法治療AD的全新思路(Nature Review Neuroscience, 2013),并在AD的動物模型、診斷和治療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2016年10月,魯白教授在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建立腦重大疾病診療技術研發中心,開展腦重大疾病診療技術的開發和應用轉化。
研發中心主任:魯白教授。
研發中心常務副主任:郭煒博士。
郭煒博士研究興趣包括腦認知、神經系統疾病以及相關藥物研發。他一直從事神經生物學基礎研究以及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藥物研發工作,具有基礎與轉化雙重研究背景和經驗。在基礎研究方面,他多年從事神經元發育和神經營養因子的信號通路及相關前沿研究,系統性地對決定神經元極性建立和維持的信號通路以及細胞骨架調控機制進行了研究,并做出了突破性的發現,博士后期間發現了神經元活性能調節BDNF-TrkB信號傳導動力學。目前已發表過多篇高質量研究論文,總引用次數達六百多次。在轉化應用研究方面,他自2009年開始從事神經退行性疾病有關的研究工作,具有多年的神經退行性疾病轉化醫學的研究經驗以及在大型跨國藥企進行藥物研發的經歷。他在作為清華大學醫學院魯白實驗室博士后以及實驗室共同PI(Co-PI)期間,帶領科研小組開展多個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的研發工作,探討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在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轉化和應用,分別在動物模型、生物標記物以及治療藥物開發三個方面都取得了重要進展,并已申請3項專利。
研發中心助理:陳麗伊。
陳麗伊,2017年獲得深圳大學生物學碩士學位,研究生期間主要研究固有無序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已發表論文一篇,完成國家發明專利1項。
目前研發中心的研究人員共有8人,其中教授1人,博士3人,博士研究生4人,碩士1人。
中國是一個即將步入老齡化的社會,衰老引起的腦重大疾病包括阿爾茨海默癥對人們健康的影響越來越明顯,阿爾茨海默癥(Alzheimer’s Disease,AD,又被泛稱為老年癡呆癥)是目前發病率最高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未來將可能影響2000萬以上的中國人群,然而目前還沒有真正能有效治療AD的藥物或者方法,目前國內相關研究項目很多,但能夠很快轉化應用的項目極少。魯白教授在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建立“腦重大疾病診療技術開發和產業化”的研發中心,是以生物醫藥技術創新為根本,主要針對阿爾茨海默癥為主的多種腦重大疾病相關的診療技術的開發以及產業化。通過承接各類科研項目,促進學科發展、培養一流人才。同時通過企業合作、國際合作,從而促進科研成果轉化、促進國際交流以及提升國際競爭力。
1. 阿爾茨海默癥(AD)基因敲入大鼠模型。
目前阿爾茨海默癥的實驗研究和藥物的評測主要使用轉基因(Transgenic)小鼠模型,主要是通過過量表達β樣淀粉蛋白和其他淀粉蛋白前體的碎片進行造模,雖然這些模型能夠表現出很多人類老年癡呆癥的表型,但同時也存在很多的非生理性的重大缺陷。研發團隊利用CRISPR/Cas9技術將在家族性遺傳中發現的三個突變位點首次同時敲入大鼠中構建成的基因敲入(Knock-in)動物模型,從研究結果看,該模型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嚙齒類AD疾病模型。該模型的優點是:(1)發病較單突變或雙突變敲入發病更早,能大量縮短試驗周期;(2)表型全面,能夠充分模擬人類阿爾茨海默癥的癥狀,是目前表征人類AD疾病特征最全面的動物模型;(3)大鼠比常用的小鼠模型在行為測試上更準確可靠,能更好的呼應臨床檢測指標,這對AD藥物的臨床前評估至關重要。目前,該動物模型已經申請國際PCT專利,可以向科研機構以及藥物研發企業提供科研和藥物研發方面的產業化服務(包括CRO和定向合作藥物研發)。
2. 建立阿爾茨海默癥早期診斷所需的血液生物標記物。
對于阿爾茨海默癥這類存在著不可逆損傷的疾病的治療,越早期發現越容易取得治療效果,因此尋找可靠、經濟、尤其是代表早期疾病病理學特征的生物標記物顯得非常有必要。該項目基于血液中的一些生物標記物對應的腦內病理發展,和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合作,運用新型量子點檢測技術,開發出一種能夠同時(一個試劑盒)檢測多個生物標記物的產品。該技術簡單易行、成本低、可單獨進行,亦能聯合PET和MRI檢測使用。
3. 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神經修復抗體藥物。
該項目是基于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神經營養和突觸修復作用的最新藥物研發策略,針對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神經毒素造成的損傷而非單純針對毒素本身,因此預期在同樣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病程發展階段比單純清除神經毒素將具有更好的療效。目前該項目已經獲得了兩種抗體藥物,并申請相關專利,正在進行后期的臨床前開發工作。該抗體藥物與神經營養因子本身對比,既具有神經營養因子的類似的生物學功能,又克服了神經營養因子本身無法作為藥物使用的諸多缺陷。預計將可用于治療包含老年癡呆癥、腦卒中以及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如ALS、青光眼以及亨廷頓舞蹈癥等。
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園南區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C226室
電話:86-755-26455965
Email:
chenly@tsinghua-sz.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