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委員會 主任:王成燾(上海交通大學生命質量與機械工程研究所所長);
學術委員會 副主任:崔福齋 教授(清華大學材料學院生物材料室首席專家);
學術委員會 委員:
馮慶玲 教授;
常江 研究員;
陳國強 教授;
王廣志 教授;
實驗室主任:劉偉強博士,教授;
實驗室副主任:佘振定博士,副研究員;
實驗室副主任:廖振華博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實驗室主任助理: 陳昌盛博士;
本實驗室積極面向國家發展大健康產業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生物醫用材料和植入器械的重大戰略需求,把握生物醫用材料和植入器械的科學與產業發展趨勢和前沿,搶抓生物醫用材料和植入器械革命性變革的重大機遇,充分利用我們在生物醫用材料科學與工程,生物力學與醫學工程研究方面的基礎和優勢,以創面修復材料,心血管植介入材料和頸、腰椎植入器械為重點,著力開發一系列創新產品,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并解決一些共性重大基礎問題。實驗室不斷創新產業化研發流程,與深圳蘭度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共建生物材料研發中心,通過技術入股,聯合投資等融資方式,大力推進自主研發產品的產業化,在成功開發了國內首款人工皮膚產品并上市后,將進一步大力推動人工頸椎間盤,細胞治療系列產品產業化和人工皮膚產品升級,引領我國生物醫用材料和植入器械產業技術進步,為“深圳品牌、深圳開發、深圳制造”培養高新企業生力軍;實驗室為深圳地區打造針對生物材料及植入器械產業的開放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委托開發、聯合攻關、產業化合作及人才培養等系列平臺服務,輔助企業突破技術瓶頸,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增強市場競爭力,成為深圳地區相關企業的技術支撐平臺和科研產業化合作基地。
研究方向、工作重點
※ 生物醫用材料:
1) 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創面修復材料,組織工程新技術和新方法,藥物緩/控釋傳遞材料等);
2) 生物醫用陶瓷材料(三維打印骨/軟骨材料,可注射骨材料等);
3) 生物醫用金屬材料(表面改性,涂層技術等);
※ 植入器械:
1) 脊柱內植入固定器械(頸椎前路、腰椎后路固定器械,椎間融合器等);
2) 新型脊柱非融合治療器械(頸椎人工椎間盤,腰椎人工椎間盤等);
3) 心血管疾病介入器材(血管支架,心臟封堵器等);
4) 新型亞洲人種人工關節(髖,膝關節);
承擔各級重大科研任務的能力及科研效率
生物醫用材料及植入器械重點實驗室先后承擔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部產學研合作項目、深圳市技術攻關、學科布局、應用示范等數十項國家級、省市級科研項目,發表文章八十余篇,申請專利三十余項,并有多項相關研究成果成功實現技術轉化。2012年12月實驗室主任劉偉強教授榮獲國家級科技項目獎先進個人榮譽,2017年,實驗室主任劉偉強教授榮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勵三等獎,獲授深圳市“五一”勞動獎章。
生物醫用材料及植入器械重點實驗室在人工椎間盤、人工皮膚、個體化細胞治療、仿生軟骨材料、生物活性骨材料、藥物控釋等領域開展了大量的應用基礎研究,發表了多篇SCI論文,實驗室學術地位不斷提升。同時,實驗室注重產學研結合,與深圳蘭度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共建了蘭度生物材料研發中心,致力于高端醫用材料的研發與產業化,多項技術已達國際先進水平,并成功開發出多種系列產品,其中代表產品如下:
一、人工頸椎間盤
以國人頸椎間盤的解剖生理特征為基礎,改進國外產品已知的不足,設計并研制在尺寸上與國人頸椎間盤的生理特征相符,能較好保留病變節段完整運動功能,具備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耐久性的國產化產品。該項目獲得了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及深圳市重大技術產業攻關項目的支持,產品已完成技術工藝研究,完成山羊獼猴大動物實驗,通過國家型式檢驗,獲準進入臨床試驗。
二、負壓引流護創材料套裝
負壓引流創面治療技術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項用于治療創面的新技術。其原理是用內含有引流管的泡沫敷料,覆蓋或填充皮膚、軟組織缺損的創面,再用生物半透膜對之進行封閉,使其成為一個密閉空間,最后把引流管接通負壓源,間歇地或者持續地在創面處產生負壓,來促進創面愈合。目前該產品已上市。
;三、人工皮膚
與深圳蘭度生物材料有限公司聯合研發出一種雙層人工皮膚產品,是國內首個適用于大面積真皮缺損修復與功能重建的人工真皮修復產品,采用仿生學設計,成分和結構與人體自然皮膚接近,既能迅速封閉創面、減少感染,又能促進真皮再生,顯著減少攣縮和瘢痕形成,恢復皮膚彈性和肢體活動功能。廣泛應用于嚴重燒傷、灼傷、創傷、潰瘍等臨床癥狀。核心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10余項,擁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并于 2017年8月獲得CFDA批準的III類醫療器械注冊證,填補了國內空白。
四、腰椎精準運動康復軟硬件體系
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與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合作研究五年,發現正常人與腰椎疾病患者存在行走時的步態差異,同時,在肌肉募集的過程中,也會產生不同的肌電信號曲線。因此,步態肌電測量技術將有效捕捉到二者行走時不同模式的生理參數,通過后續數據處理、仿真、計算等一系列分析方法,進行參數篩選,可對患者的病情做出量化評測及個性化康復指導。目前已基于此初步完成上述四大體系的框架建設,初步建成具國際先進理念的腰椎疾病精準運動康復平臺,并在市二院試運行,患者反響良好。因其民生意義顯著,該項目成果榮獲2016年度深圳市"黨建杯"創新大賽點子創意組一等獎第一名及唯一的金創獎。
